ToB 销售 “笨办法” 实操指南:从表达价值到客户陪跑 浏览:60 发表时间:2025-08-09
ToB 销售的 “笨办法”:用扎实行动替代花哨技巧

image

在 ToB 销售领域摸爬滚打多年,带过不少团队后发现一个规律:真正能持续出单的销售,很少靠 “神技巧”,反而赢在那些看似 “土气” 却扎实的 “笨办法”。他们不会用花哨的话术绕晕客户,而是把产品价值讲得通俗易懂;不会靠催单逼单制造焦虑,而是用节点化动作推动客户决策;不会只盯着产品功能,而是深入客户的多部门场景找需求。

ToB 销售的本质是 “信任生意”,而信任的建立,靠的是 “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” 的积累,而非 “一次惊艳的表演”。那些被忽略的 “笨办法”,恰恰击中了 ToB 销售的核心:专业逻辑、人性认知、节奏设计。本文拆解 ToB 销售的五大 “笨办法”,附具体落地工具,为销售总监提供 “可复制的扎实打法”,让企业老板明白:能走远的 ToB 销售,都是把 “笨办法” 练到极致的人。
ToB 销售热爱:用通俗易懂的话讲价值 —— 别让 “专业” 变成沟通障碍
为什么 “炫技式销售” 反而丢单?
很多 ToB 销售陷入 “专业误区”:PPT 里塞满技术术语,开口闭口 “AI 驱动”“区块链赋能”“SaaS 架构”,客户听得云里雾里,只能尴尬点头。某 ERP 系统销售的复盘很扎心:他给一家制造企业讲了 3 次 “智能排产算法”,客户始终没兴趣,直到同行用一句话点醒:“你们现在每天加班排产 3 小时,用我们的系统能让计划员准时下班,还能减少 10% 的物料浪费。” 客户当场约了演示。
ToB 客户的决策逻辑是 “问题→成本→收益”,而非 “技术→功能→优势”。他们不在乎你的产品 “有多厉害”,只关心 “能帮我解决什么具体问题,省多少钱,多赚多少钱”。
价值表达的 “翻译公式”
把专业术语 “翻译” 成客户能懂的 “损失和收益”,需要三步:
第一步:找到客户的 “日常场景”
不要泛泛而谈,要聚焦具体场景。卖数据分析系统给零售企业,不说 “我们能做用户画像”,而说 “您门店里那些积压的库存,用我们的系统能算出‘哪些客户可能买’,针对性推送优惠券,至少能多卖 30%”。
第二步:用 “客户的数字” 说话
客户自己的业务数据,比任何案例都有说服力。某物流软件销售问客户:“您现在有 50 辆货车,空驶率大概多少?” 客户说 “30%”。他马上算:“空驶 1 公里成本 8 元,按每车每天跑 200 公里算,30% 空驶率就是 50×200×30%×8=24000 元 / 天 —— 我们的调度系统能把空驶率降到 10%,每天至少省 16000 元。”
第三步:对比 “现状和未来”
用 “没解决的痛苦” 和 “解决后的美好” 形成反差。某安全设备销售对工厂老板说:“您现在车间的消防设备每季度人工检查一次,万一中间出故障没发现,着火损失可能上百万;用我们的智能设备,有问题实时报警,一年只要 3000 元 —— 相当于每天花 8 块钱买个保险。”
某 SaaS 企业把这套 “翻译公式” 标准化后,新人的方案通过率从 30% 提升至 60%—— 因为客户终于 “听懂了价值”。
价值交付:客户问题清单 —— 把经验变成 “标准答案”
为什么 “老销售” 比 “新人” 更稳?
不是因为老销售 “口才好”,而是他们 “见过足够多的问题”。ToB 销售的客户疑问,80% 是重复的:“你们和 XX 竞品比有什么优势?”“价格能不能再降?”“效果不好怎么办?” 新人面对这些问题容易慌,而老销售早就有了 “标准答案”。
某工业零件销售的 “问题清单” 堪称教科书:他把 3 年遇到的客户问题整理成表格,分为 “产品类、成本类、风险类” 三类,每类下面有具体问题、客户可能的潜台词、回答模板、支撑证据(如案例、数据)。比如:
问题类型
具体问题
潜台词
回答模板
支撑证据
产品类
你们的零件寿命有多久?
怕频繁更换影响生产
正常使用能达 2000 小时,比行业平均多 500 小时。XX 汽车厂用了 2 年,只换过 3 次
附客户验收报告
成本类
比 XX 贵 10%,凭什么?
想压价或找替代品
我们的零件能减少设备故障率,XX 客户算过账,综合成本反而低 8%
附成本对比表
风险类
试用效果不好能退吗?
怕花钱打水漂
我们可以先送 100 个样品测试,合格再批量采购,测试期内不满意全额退
附试用协议模板
新人接手客户时,只要对着清单查问题,就能答得专业又自信 —— 这就是 “把个人经验变成团队能力”。
问题清单的 “动态更新” 机制
每周记录新问题
每次客户沟通后,花 5 分钟记录 “新问题” 和 “当时的回答”,不管成交与否。某销售的习惯是:“哪怕客户问‘你们公司在哪个楼’,只要是我没见过的,就记下来。”
每月总结高频问题
月底统计 “出现次数最多的 3 个问题”,优化回答模板。比如发现 “价格贵” 是高频问题,就补充 “10 个客户为什么愿意多花钱” 的案例。
季度培训 “问题应对”
把清单变成培训材料,让新人角色扮演 “客户提问”,老销售演示 “标准回答”。某团队用这种方式,让新人的 “问题应对合格率” 从 40% 提升至 90%。
记住:ToB 销售的 “稳”,不是靠临场发挥,而是靠 “提前准备”—— 问题清单就是把 “不确定” 变成 “确定” 的笨办法。
客户感激:创造决策时机 —— 别催单,给客户 “行动的理由”
为什么 “催单” 是最无效的动作?
ToB 客户的采购决策,往往需要 “契机”:预算下来了、领导关注了、竞品出问题了、业务有新需求了…… 在这些契机出现前催单,只会让客户反感。某医疗设备销售的教训很深刻:他连续 3 周给医院设备科打电话催单,对方不堪其扰,直接说 “你们太急了,不考虑合作了”。
优秀的销售懂得 “等时机”,更懂得 “创造时机”。某云计算销售跟进一个教育机构的项目,客户总说 “再等等”。他没催单,而是做了三件事:
  • 关注客户动态:看到机构发了 “扩招 5000 人” 的新闻;

  • 找关联点:扩招意味着 IT 负载增加,现有系统可能不够用;

  • 发价值信息:给客户发《5000 人规模机构的 IT 架构方案》,附一句:“看到您这边扩招,可能需要升级系统,这个方案供您参考,有空可以聊聊。”

客户当天就回复了:“正愁这事,明天聊聊吧。”
三大 “决策时机” 及对应策略
时机一:客户的 “业务节点”
  • 信号:做预算(年底 / 季初)、开新店 / 上新项目、换领导、融资成功;

  • 策略:发 “针对性方案”。比如客户要做预算,就发《XX 预算范围内的最佳解决方案》;客户换领导,就发《新团队快速出业绩的 3 个工具》。

时机二:行业的 “事件节点”
  • 信号:政策出台(如环保新规)、竞品出问题(如质量投诉)、原材料涨价;

  • 策略:发 “应对建议”。比如环保新规出台,就发《符合 XX 新规的生产方案》;竞品出问题,就发《如何避免类似风险》。

时机三:数据的 “对比节点”
  • 信号:客户的业绩下滑、成本上升、效率下降;

  • 策略:发 “同行案例”。比如客户说 “最近成本高”,就发《XX 同行如何用我们的方案降本 15%》。

某供应链软件销售用这套 “时机策略”,把 “客户回复率” 从 20% 提升至 70%—— 因为他总是 “在客户需要的时候出现”,而不是 “在自己想成交的时候骚扰”。
耐心跟进:横切部门需求场景 —— 搞定 “所有人” 才能搞定订单
为什么 “只搞定一个人” 的单子容易黄?
ToB 采购是 “群体决策”,研发、采购、财务、使用部门各有诉求。只讨好一个角色,很可能在最后环节被其他部门否决。某 ERP 系统销售搞定了财务总监,却在上线前被 IT 部门否了 —— 因为 “系统和现有服务器不兼容”。
优秀的销售会 “横切部门”,给每个角色讲 “他们关心的价值”。比如卖一套 CRM 系统给电商企业:
  • 给老板讲:“能提升客户复购率 20%,增加 300 万营收”;

  • 给销售总监讲:“销售行为全记录,能发现 Top sales 的方法,团队效率提升 15%”;

  • 给客服讲:“客户历史对话自动调取,不用再反复问‘您之前买过什么’,节省 50% 时间”;

  • 给财务讲:“回款提醒自动化,坏账率能从 5% 降到 2%”。

每个部门都觉得 “这系统对我有用”,自然会支持采购。
部门需求的 “四象限分析”
决策层(老板 / 高管):关注 “战略价值”
  • 痛点:增长慢、成本高、有风险;

  • 沟通重点:用 “数据” 讲 “对公司目标的贡献”。比如:“用我们的方案,明年能帮您多开 3 个分公司,成本还能降 10%。”

业务层(部门负责人):关注 “绩效提升”
  • 痛点:完不成 KPI、团队效率低、被投诉;

  • 沟通重点:用 “案例” 讲 “对部门业绩的帮助”。比如:“XX 公司的销售部用了之后,人均产出从 50 万涨到 80 万。”

执行层(一线员工):关注 “操作体验”
  • 痛点:流程复杂、学不会、老出错;

  • 沟通重点:用 “演示” 讲 “如何让工作变简单”。比如:“以前要填 5 张表,现在一键生成,每天少花 1 小时。”

支持层(采购 / 财务):关注 “合规与成本”
  • 痛点:价格高、服务没保障、审批通不过;

  • 沟通重点:用 “文件” 讲 “风险可控”。比如:“这是我们的服务承诺函,响应时间不超过 4 小时;这是同行的采购价,我们在合理范围内。”

某 HR 系统销售用这套 “象限法”,让 “多部门支持率” 从 50% 提升至 90%,项目通过率翻了一倍。
拒绝无效社交:成交后的 “陪跑”—— 二次成交的种子在签单时种下
为什么 “老客户复购” 比 “新客户成交” 更重要?
ToB 销售的成本结构是 “新客户获客成本高,老客户维护成本低”。某上市公司的数据显示:老客户复购的成本是新客户的 1/5,而客单价是新客户的 2-3 倍。但很多销售签单后就 “消失”,把精力全放在新客户上,白白浪费了 “二次成交” 的机会。
某工业耗材销售的 “陪跑 SOP” 值得借鉴:他给每个成交客户建了 “服务档案”,按时间节点提供服务:
  • 第 1 周:上门带教,确保操作没问题,记录 “初次使用反馈”;

  • 第 1 个月:出《使用优化报告》,比如 “调整参数后,耗材寿命能延长 10%”;

  • 第 3 个月:收集 “使用数据”,给客户领导发《价值证明》,比如 “相比之前,每月节省 8000 元”;

  • 第 6 个月:推荐 “配套产品”,比如 “您用的 A 耗材,搭配 B 工具能再省 5% 成本”。

这套动作让他的老客户复购率达到 70%,转介绍占比 30%—— 客户说:“找他买东西,省心,还能帮我们省钱,为什么要换?”
陪跑的 “三个关键动作”
动作一:帮客户 “证明决策正确”
客户采购后,最怕 “买错了被领导骂”。销售要主动提供 “价值证据”:
  • 给客户发《使用效果对比表》(现状 vs 之前);

  • 帮客户写《采购复盘报告》,突出 “决策带来的好处”;

  • 邀请客户的领导参加 “成果展示会”(如果适用)。

某软件销售用这个方法,让客户在内部会议上表扬他:“这钱花得值”—— 为后续复购埋下伏笔。
动作二:挖掘 “新需求”
老客户的新需求,往往藏在 “使用过程中”。某打印机销售在回访时,客户随口说 “最近远程办公,打印文件不方便”。他马上推荐 “云打印功能”,客户当场加购了 10 台 —— 这就是 “陪跑” 的价值:比客户更早发现需求。
动作三:建立 “情感连接”(非应酬式)
记住客户的 “非业务信息”:比如知道客户孩子高考,发一句 “祝孩子金榜题名”;知道客户喜欢钓鱼,分享 “附近的钓点”。这种 “非功利的关心”,比送礼更能拉近距离。
某设备销售的客户说:“他过年发的不是群发祝福,而是记得我上次说母亲生病,问恢复得怎么样 —— 这种细节,让人觉得他真的在乎你。”
写给销售总监与企业老板:把 “笨办法” 变成 “团队能力”
ToB 销售的 “笨办法”,看似简单,实则难在 “坚持” 和 “系统化”。销售总监要做的,是把这些办法变成 “团队的标准动作”:
  • 标准化工具:把 “价值翻译公式”“问题清单”“陪跑 SOP” 做成模板,让新人有章可循;

  • 强化复盘:每次成交或丢单后,分析 “哪些笨办法起了作用”“哪些环节没做到位”,持续优化;

  • 考核长期价值:别只看 “当月业绩”,还要看 “老客户复购率”“问题清单完善度”“陪跑完成率”—— 这些才是团队持续增长的基石。

对于企业老板来说,要明白 “笨办法” 的复利效应:一个销售坚持做 “价值翻译”,3 个月后方案通过率会提升;一个团队坚持做 “客户陪跑”,1 年后老客户贡献的业绩会翻倍。这些变化可能不惊艳,但足够扎实,足以抵御市场波动。
ToB 销售没有捷径,那些看起来 “土” 的笨办法,恰恰是穿越周期的底气。当你的团队能把 “讲清价值、记清问题、选对时机、切准需求、做好陪跑” 这五件事做到极致,就会发现:成交不是靠 “运气” 或 “技巧”,而是靠 “把简单的事重复做,重复的事用心做”。
这就是 ToB 销售的真相:越扎实,越长久;越 “笨”,越有效。
CRM_LJ.PNG


联系我们 /Contact 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