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年陪聊不如 30 天签约:大客户成交的核心,是找对那个 “拍板的人”

“这个客户我不跟了,打算放弃。” 做销售的,谁没在客户开发中冒出过这样的念头?尤其是面对那些 “有需求却总差临门一脚” 的大客户时,日复一日的跟进仿佛陷入无底洞,热情在一次次 “再等等”“内部评估中” 的回复里被消磨殆尽。
但你有没有想过,也许不是客户在 “吊着你”,而是你从一开始就找错了人?
作为深耕 B2B 销售领域十几年的老兵,我见过太多销售团队在大客户开发中走弯路:每天忙着发消息、打电话、做方案,团队执行力拉满,成交率却低得可怜。直到去年跟进某区域型企业的案例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 ——原来拿下大客户,80% 的努力不该用在 “聊天” 上,而该用在 “找人” 上。
一、那些 “热情却不签约” 的客户,到底在等什么?
第一次接触张总是在一场线上行业论坛上。作为某区域连锁企业的副总,他主动私信我探讨产品细节,加微信时备注 “有明确合作意向”,甚至主动约了首次视频会议。
整个沟通过程堪称 “教科书级别的顺畅”:他对我们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具体疑问,详细询问了服务案例,甚至明确提到 “今年 Q3 有扩张计划,正好需要你们这类工具支持”。结束时还特意强调 “下周我整理下需求,咱们再深入聊”。
当时我笃定,这单十拿九稳。
接下来的半年,我开启了 “无微不至” 的跟进模式:每周三准时发送行业动态,逢节假日前必做个性化祝福,他朋友圈每条动态都认真点赞评论。每次发消息,张总回复都很及时,态度也始终温和:
“方案收到了,我们在内部评估。”
“领导最近在忙融资,等这波结束就推进。”
“下个月董事会可能会定方向,到时候联系你。”
话术滴水不漏,既不拒绝也不推进。团队里的新人开始焦虑:“是不是我们的方案不够好?要不降价试试?” 我也曾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沟通方式有问题,甚至带着产品经理专程飞过去想约见面谈,却被张总以 “最近太忙” 婉拒。
现在回头看,这半年的努力更像一场 “自我感动”。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在企业查询工具上看到这家公司的最新股权结构 ——张总虽然是副总,但在股东列表里根本没有席位,而真正负责业务拓展的联合创始人李总,才是近期融资后手握决策权的核心人物。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不是客户在拖延,而是我一直把 “传话筒” 当成了 “决策人”。张总确实对产品有兴趣,也愿意推动项目,但他没有拍板的权力。我们聊得再投机,方案做得再完美,绕不开真正的决策者,一切都是徒劳。
二、3 个维度,精准锁定 “能拍板的人”
在 B2B 销售中,一个项目的决策链条往往像一张网:有人负责收集信息,有人负责评估方案,有人负责审批预算,最后才是那个 “一锤定音” 的人。如果找不准这张网的 “纲”,再怎么拉网都是白费劲。
经过多年实践,我们总结出一套 “决策人识别模型”,通过三个维度快速锁定关键人物,让团队的精力用在刀刃上。
(一)看企业阶段:抓住 “权力流动期”
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,决策权的归属会发生明显变化。就像人在青春期会经历生理剧变,企业的 “关键节点” 往往伴随着权力结构的调整,这正是销售介入的黄金窗口期。
融资后 3 个月:拿到融资的企业就像刚拿到军费的军队,急需扩张或升级装备。此时创始人会亲自抓核心业务,联合创始人或业务负责人手握 “特殊审批权”,很多常规流程可以简化。
年度规划期(12 月 - 次年 1 月):就像家庭要做年度预算,企业此时正在制定下一年的发展计划。负责战略规划的高管或部门负责人有机会将新项目纳入规划,预算审批也相对容易。
组织架构调整期:当企业出现部门合并、分拆或新业务线成立时,新上任的负责人往往有 “做出成绩” 的压力,更愿意尝试新方案,决策速度也更快。
我跟进的那家区域连锁企业,正好处于 “融资后 3 个月” 的关键期。通过企业查询工具看到他们 “完成 A 轮融资,估值 5 亿” 的信息后,我立刻判断:此时的决策权一定向核心创始人倾斜,尤其是负责业务拓展的联合创始人。事实也证明,当我把方案直接递到李总面前时,他当天就安排了专项会议讨论。
(二)查岗位权限:避开 “伪决策者” 陷阱
在企业里,头衔往往具有迷惑性。有些 “总监” 其实只是执行层,有些 “经理” 却能直接对接老板。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决策权,不能看头衔,要看他的岗位是否触碰这三个 “权力触点”:
预算审批权:直接管理项目预算,或能参与预算分配会议的人。这类人通常在财务部门(如财务总监、投融资负责人)或业务线负责人(如事业部总经理)中。
业务落地权:能决定项目是否上线、何时上线的人。比如负责具体业务的 VP、分公司总经理,他们对业务结果直接负责,有足够的话语权。
资源调配权:能调动跨部门资源推动项目的人。这类人往往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层,如联合创始人、COO 等,他们的一句话能让多个部门协同配合。
张总虽然是 “副总”,但从企业官网的 “管理团队” 介绍来看,他主要负责 “内部运营优化”,既不涉及预算审批,也不参与业务拓展决策,显然只是 “信息传递者”。而李总作为联合创始人,介绍中明确提到 “负责全国市场拓展及战略合作”,这三个权力触点全中,才是真正的决策核心。
(三)用工具筛选:让数据替你 “探路”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靠人工搜集企业信息不仅效率低,还容易遗漏关键细节。现在有很多专业的企业查询获客工具,能帮我们快速过滤无效信息,精准定位目标人物。
我们团队常用的筛选维度包括:
企业关键词:行业、规模、融资状态、注册地址等;
职位关键词:创始人、联合创始人、CEO、业务负责人、财务负责人等;
动态关键词:近期融资、招标信息、高管变动、企业年报等。
通过这些维度组合筛选,工具能自动生成目标企业的 “决策人图谱”,甚至能显示对方近期的公开活动和发言,让我们在沟通前就做到 “知己知彼”。那次找到李总后,我通过工具看到他一周前在行业峰会上提到 “要加快数字化转型”,沟通时直接围绕这个话题切入,瞬间拉近了距离。
三、从 “陪聊” 到 “成交”,只差这 3 步沟通策略
找到决策人只是第一步,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打动他们,才是考验销售真功夫的地方。决策人往往时间紧张,注意力有限,常规的 “产品介绍” 很难让他们产生兴趣。我们需要一套 “精准沟通方法论”,直击对方痛点。
(一)开场 30 秒:用 “价值公式” 抓住注意力
决策人每天要面对大量信息,能否在 30 秒内让他意识到 “这件事和我有关”,直接决定了沟通的成败。我们总结出一个 “价值公式”:
“在 [具体场景] 中,你是否遇到 [具体问题]?我们通过 [解决方案],帮助 [同类企业] 在 [时间] 内实现了 [具体成果]。”
给李总的第一条消息,我是这么说的:“了解到贵司刚完成 A 轮融资,正在拓展华东市场。很多连锁企业在扩张时都会遇到‘门店标准化难、总部管控滞后’的问题,我们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,帮助 XX 连锁在 3 个月内将新店开业周期缩短 40%,运营成本降低 18%。不知道这是否也是您目前关注的?”
这条消息发出 3 小时后,我就收到了李总的回复:“明天上午 10 点,我们详细聊聊。”
(二)沟通中:用 “决策树” 替代 “说明书”
很多销售在和决策人沟通时,总喜欢把产品功能从头到讲一遍,结果对方听得云里雾里。决策人关心的不是 “你有什么”,而是 “你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”,以及 “我需要付出什么代价”。
我们可以用 “决策树” 的方式组织沟通内容:
明确对方的核心目标(如 “3 个月内新开 10 家门店”);
分析实现目标的关键障碍(如 “选址效率低、店长培养慢”);
给出具体解决方案(如 “提供智能选址系统 + 店长标准化培训体系”);
说明投入产出比(如 “总投入 XX 万,预计新增营收 XX 万”);
明确下一步动作(如 “本周安排演示,下周提交实施方案”)。
和李总见面时,我没有讲产品的技术细节,而是直接给他看了一张 “扩张效率提升路径图”,从选址、装修到人员培训,每个环节都标注了我们能提供的支持和预期效果。整个沟通只用了 40 分钟,他就当场拍板:“方案方向没问题,让你的团队和我们的业务部对接,下周拿出具体执行计划。”
(三)跟进时:用 “里程碑” 推动进程
找到决策人后,成交往往比想象中快,但前提是要让对方看到 “项目在推进”。我们可以和客户一起设定 “里程碑”,比如:
第 1 周:完成需求调研
第 2 周:提交方案初稿
第 3 周:方案评审会
第 4 周:签订合同
每个里程碑完成后,及时向决策人同步进展,既能体现专业性,也能避免项目被其他事情 “插队”。和李总的合作中,我们每周五都会发一份 “项目进展简报”,虽然他不一定每次都回复,但这种 “节奏感” 让整个合作推进得非常顺畅,从第一次见面到签约,只用了 30 天。
四、从 “人盯人” 到 “系统作战”:销售团队的效率革命
很多企业老板和销售总监总在纠结:为什么团队明明很努力,业绩却上不去?其实问题往往不在 “努力程度”,而在 “作战方式”。
传统的销售模式就像 “盲人摸象”:销售凭感觉找客户,凭经验判断决策人,团队的业绩全靠 “运气” 和 “个人能力”。而真正高效的销售团队,应该像 “精密仪器” 一样运转,通过系统化的方法降低对个人能力的依赖,让每个环节都可复制、可优化。
我们团队在引入 “决策人识别模型” 和企业查询工具后,发生了三个明显变化:
获客效率提升 60%:以前 10 个线索里才能筛出 1 个有效决策人,现在通过工具筛选,3 个线索就能锁定目标,团队有更多时间深耕优质客户;
成交周期缩短 50%:因为找对了人,沟通更直接,决策更高效,大客户的平均成交周期从原来的 6 个月缩短到 3 个月;
团队信心增强:当销售发现 “只要方法对,就能出业绩” 时,积极性和自信心都大幅提升,离职率下降了 30%。
企业老板们常说 “要提升销售业绩”,但比起逼着团队 “多打电话、多跑客户”,不如先帮他们搭建一套 “精准获客系统”。就像打仗时,有了雷达和导航,才能精准打击目标,否则再勇猛的士兵也只是在浪费弹药。
五、结语:找对人,比做对事更重要
回顾那场 “半年陪聊不如 30 天签约” 的经历,我最大的感悟是:销售的本质不是 “说服别人”,而是 “找到那个能被说服的人”。
在 B2B 大客户销售中,勤奋固然重要,但方向错了,越勤奋离目标越远。就像挖井,与其在没有水的地方埋头苦挖,不如先花时间找到水源的位置。
如果你正在为大客户开发发愁,不妨停下脚步问自己三个问题:
我现在对接的人,真的有决策权吗?
这家企业现在处于什么阶段,谁在主导关键决策?
我的沟通方式,是否直击了决策人的痛点?
想清楚这三个问题,也许你会发现,拿下大客户并没有那么难。毕竟,找对了人,成交只是时间问题。
现在,轮到你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