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企业常常陷入一个怪圈:产品不错、价格合理、服务到位,但就是拿不下大客户,或者即便拿下也难以扩大份额。问题出在哪里?很多企业把“客户关系”简单等同于“请客吃饭”或“高层攻关”,却忽略了客户关系的本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它由三个关键维度构成:普遍客户关系、组织客户关系、关键客户关系。只有全面理解并有效运作这三个维度,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客户突破与份额跃升。
本文将结合真实案例,深度拆解这三大客户关系维度,帮助销售总监与企业老板看清客户关系背后的底层逻辑,掌握可复制的实战策略。
什么是客户关系?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和客户搞好关系”。但真正的客户关系,远不止是“人情往来”。它是企业在客户组织内部建立的信任网络、价值共识与合作默契的总和。它决定了你能否进入客户的采购名单、能否获得关键项目、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客户关系不是单一维度的“拉关系”,而是分层、分级、分阶段的系统工程。我们将其划分为三个核心维度:
普遍客户关系——与客户执行层的合作状态
组织客户关系——在客户心中的定位与段位
关键客户关系——与核心决策者的深度连接
这三个维度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。忽视任何一个,都可能导致客户关系“断层”,最终错失市场机会。
接下来,我们逐一拆解。
普遍客户关系,指的是企业与客户执行层之间的日常合作关系。它包括采购、仓储、质检、生产排程、项目执行等一线岗位的互动状态。很多人认为这些岗位“没决策权”,不重要,实则大错特错。
执行层才是业务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他们掌握着信息流、物流、问题反馈的主动权。一旦他们对你有好感,你的订单会更顺畅、问题会被优先处理、信息会更透明。反之,即便高层点头,执行层“拖一拖”“卡一卡”,项目照样难推进。
我曾辅导一家新能源企业,其最大客户B企业的采购份额长期被竞争对手占据。竞争对手高举高打,与客户高层关系密切,几乎形成“垄断”之势。我辅导的企业连高层面都见不到,如何破局?
答案就是:从普遍客户关系切入。
我们制定策略:不碰高层,专注服务B企业的执行层——仓储、质检、计划排产人员。目标只有一个:让他们办事更轻松、更省心。
销售人员主动提供清晰的物料清单、提前预警交付风险、协助处理异常问题,甚至帮他们优化内部流程。久而久之,执行层开始主动反馈竞争对手的“傲慢”与“推诿”,抱怨声在客户内部形成舆论压力。
当执行层普遍认为“这家供应商更靠谱、更好合作”时,即便高层与竞争对手关系再好,也难以逆转趋势。因为企业运营不能只靠“关系”,更要靠“效率”。最终,这家企业不仅拉平了份额,还实现了反超。
启示: 普遍客户关系是客户关系的“地基”。地基不牢,高层关系再好也难持久。企业应重视一线互动,把执行层当作“内部客户”来服务。
组织客户关系,本质上是客户对你的“定位”——你是“正室”还是“妾室”?是“战略伙伴”还是“备用供应商”?
这决定了客户是否愿意将核心项目、关键份额交给你。如果你被定位为“边缘供应商”,即便你价格再低、服务再好,客户也只会给你“边角料”业务。
组织客户关系的建立,是一个逐步信任升级的过程。客户会通过多个项目、多次合作来“考验”你。只有当你持续交付价值、解决问题、展现专业能力,客户才会逐渐提升你的段位。
比如,某制造企业最初只是客户的二级供应商,负责非核心部件。但他们通过三年时间,持续优化交付周期、降低缺陷率、主动提出工艺改进建议,最终被客户纳入“战略供应商”名单,获得了核心模块的独家供应权。
这个过程不是靠一次“高层拜访”就能实现的,而是靠长期的价值输出和组织层面的信任积累。
企业要提升组织客户关系,必须做到:
一致性交付:每次合作都超出预期
前瞻性建议:主动为客户创造价值
风险共担:在客户困难时挺身而出
当你成为客户“离不开”的伙伴,组织客户关系自然升级。
关键客户关系,即与客户内部核心决策者(KDM) 的深度连接。这个人可能是技术总工、采购总监、CEO,甚至是某个实权专家。他的一句话,往往能决定项目的归属。
但很多销售在面对KDM时,往往陷入两个误区:
不敢接触:觉得“人家太高,我够不着”
只会应酬:以为请吃饭、送礼就能搞定
真正的关键客户关系,建立在价值共鸣与信任背书之上。我们要从两个维度切入:
对公层面:帮助他实现职业成功(如项目成功、KPI达成、技术突破)
对私层面:满足他的个人需求(如尊重、成就感、便利性)
我曾亲历一个案例:海外大客户的技术权威,博士后出身,脾气暴躁,每次见面就拍桌子骂人。初期沟通几乎无法进行。
我怎么做?
第一步:研究他的论文和著作,背下来,提升英语理解力。
第二步:在电话会议中准确理解他的技术需求,快速响应。
第三步:主动提出解决方案,超出他的预期。
当他发现我不是“只会说yes的销售”,而是真正懂技术、能解决问题的伙伴时,态度逐渐转变。从“拍桌子”到“收礼物”,关系破冰。
更大的机会来了:我发现他作为首席专家,被大量琐事缠身,下属沟通不畅,形成恶性循环。于是,我提出:“以后您和运维团队之间的协调,交给我们来做。”
客户工程运维总监感激不尽,把大量工作交给我们。我们不仅高效处理,还按专家的偏好优化流程,极大减轻了他的负担。
结果?他成了我们的“内部 advocate”(内部拥护者),不仅支持我们的项目,还主动推荐我们参与更多核心业务。几年下来,我们成为该客户最大的供应商。
关键启示: 搞定KDM,不是靠“讨好”,而是靠“赋能”。你要成为他解决问题的“外脑”,而不是增加麻烦的“乙方”。
企业要实现客户关系的全面升级,必须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,而非依赖个人能力。
建议从以下三步入手:
将客户按重要性分级(如S级、A级、B级),针对不同级别制定不同的关系策略。S级客户必须覆盖三大关系维度,B级客户可聚焦普遍关系。
绘制客户组织架构图,标注关键角色、决策链、影响力网络。明确谁是KDM、谁是执行层、谁是影响者。
每次互动都围绕“我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”展开。无论是技术建议、流程优化,还是风险预警,都要形成可衡量的价值输出。
在产品同质化、价格透明化的今天,客户关系已成为企业最深的护城河。它不是“软实力”,而是决定订单归属、份额大小的“硬通货”。
企业老板和销售总监必须清醒认识到:
不重视普遍客户关系,业务难落地
不升级组织客户关系,难以拿大单
不突破关键客户关系,无法实现份额跃升
唯有系统化构建三大客户关系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从今天起,重新定义你的客户关系战略——从执行层到决策层,从“被选择”到“被依赖”,实现真正的客户价值共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