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对于企业老板和销售总监来说,带好销售团队、提升业绩是永恒的课题。不少管理者陷入 “制度陷阱”,整天琢磨考勤、流程、报告,却发现销售团队越来越没干劲,业绩始终上不去。其实,销售管理哪有那么复杂?核心就一个字 ——“钱”,拆解开来就是两大关键:销售激励制度和销售费用管理。抓好这两点,不用天天盯着流程和报告,销售团队自会充满冲劲,业绩也会水涨船高。
很多管理者在做销售团队管理时,总习惯用行政岗的管理逻辑来要求销售:早上必须打卡报到,下班前要提交详细的工作报告,拜访客户要走复杂的审批流程……
可销售岗位的特性,本就和行政岗天差地别。行政岗的工作多在办公室内,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明确的流程规范,但销售的战场在市场上,在客户的公司里,在酒桌上的洽谈中。
一个优秀的销售,可能早上七点就出门拜访第一个客户,中午匆匆吃口饭又赶往下一个目的地,晚上还要陪客户吃饭谈合作,忙到半夜才能回家。回到家后,他们还得琢磨第二天见客户时该说什么、怎么切入主题、如何拿下订单。要是管理者非要逼他们每天按时打卡、花一两个小时写详细报告,结果只会是
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——
销售花在应付流程上的时间多了,跑市场、谈客户的时间就少了;心思都放在怎么写好报告、怎么符合流程规范上,自然没精力琢磨如何搞定订单。
曾经有位做建材销售的朋友吐槽,他们公司新上任的销售经理,一来就搞
“规范化管理”:每天下班前必须提交 3000 字的工作日报,拜访客户前要填 3
张审批表,哪怕是给客户买瓶水也要走报销流程。结果一个月下来,团队里有 3 个老销售辞职,业绩直接下滑了 40%。这位经理犯的最大错误,就是用
“行政思维” 做销售管理,把销售当成了坐在办公室里的行政人员,最终不仅没管好团队,还把团队 “管废了”。
销售不是靠制度捆绑出来的,而是靠驱动力激活的。对于销售来说,最大的驱动力从来不是 “不迟到不早退”“报告写得好”,而是 “能赚到钱”“做事不憋屈”。这就需要管理者跳出 “制度陷阱”,把重心放在真正能激发销售动力的事情上 —— 搭建合理的销售激励制度,做好顺畅的销售费用管理。
销售为什么愿意顶着烈日跑市场、陪着笑脸谈客户?核心目的很简单:赚钱。要是销售激励制度不合理,“干多干少一个样”“干好干坏差别小”,再优秀的销售也会慢慢失去冲劲。反之,只要激励制度能让销售看到 “多劳多得” 的希望,不用管理者催促,他们自然会主动冲锋。
好的销售激励制度,首先要做到
“公平透明”。销售最忌讳的就是
“凭感觉发钱”,比如同样的业绩,因为和领导关系好就能多拿奖金,这种情况一旦出现,整个团队的士气都会受到打击。管理者要制定清晰的激励规则:业绩达标能拿多少提成,超额完成有多少奖金,拿下大客户有什么额外奖励,都要写在明面上,让每个销售都清楚
“自己努力到什么程度,能拿到多少回报”。
其次,激励要
“及时兑现”。销售的工作节奏快,对回报的期待也更迫切。要是激励奖金拖了三五个月才发,甚至到了年底才结算,销售的积极性早就被磨没了。曾经有一家科技公司,原本的激励制度是
“季度结算提成”,后来改成 “月度结算,次月 10 号前发放”。就这一个小小的调整,团队的人均业绩在半年内提升了
25%。因为销售每个月都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回报,感受到 “努力马上有收获”,工作劲头自然更足。
还要注意激励的
“差异化”。不同层级的销售,需求不同,激励方式也要有所区别。对于新人销售,重点是 “留存”,可以设置
“新人保护期”,只要完成基础业绩就能拿到保底提成,同时设置 “开单奖”,鼓励他们尽快打开局面;对于老销售,重点是 “突破”,可以设置
“业绩阶梯奖”,业绩越高,提成比例越高,还可以针对他们开发大客户、开拓新市场设置专项奖励;对于销售主管,除了个人业绩激励,还要加入
“团队激励”,让他们主动帮助团队成员成长,带动整个团队的业绩提升。
20
年前我做销售总监时,团队里有两个很典型的销售:小李和老王。小李很 “稳”,每个月业绩都达标,但很少超额;老王很
“拼”,总盯着大客户、大订单,经常一个月就能完成别人三个月的业绩。当时我们的激励制度设置了 “超额提成”,业绩超过目标 100%
以上,提成比例从 3% 提升到 5%,同时拿下百万以上的订单,还有 5% 的额外奖励。结果老王靠着这套激励制度,一年下来拿到的奖金是小李的 3
倍。看到老王的收获,团队里其他销售也跟着 “卷” 了起来,那一年整个团队的业绩直接翻了一番。这就是好的销售激励制度的力量 —— 不用管理者天天喊 “加油”,销售自己就会想办法冲业绩。
要是说销售激励制度是 “画饼”,让销售看到赚钱的希望,那销售费用管理就是
“铺路”,让销售能毫无顾虑地去冲锋。很多管理者都有 “费用焦虑症”,生怕销售乱花钱,于是设置了层层审批,报销流程复杂到让人心累:买一张机票要找
3 个领导签字,报销几百块的打车费要附 5 张证明,结果销售每天不是在跑客户,而是在 “跑审批”“跑报销”。
销售在外谈业务,难免会有各种支出:给客户带点伴手礼、请客户吃饭、打车去偏远的客户公司…… 这些都是必要的费用。要是管理者把费用管得太死,让销售处处 “憋屈”,他们要么不敢花钱,错失订单;要么自己垫钱,时间久了心里不平衡,最终选择离开。
曾经有个做设备销售的小伙子,为了拿下一个百万订单,陪客户跑了半个月,光是打车费、招待费就垫了
5000 多块。可公司的报销流程特别复杂,他提交了 3 次材料都被打回来,理由是
“招待费没有详细的菜单明细”“打车费发票时间和拜访记录对不上”。折腾了一个多月,钱还没报下来,小伙子心灰意冷,直接辞职了,那个快要到手的订单也黄了。这就是销售费用管理不到位的代价 —— 不仅留不住人,还会让公司损失订单。
当然,“花钱顺畅” 不代表 “随便花钱”,销售费用管理的核心是
“可控且高效”。管理者可以从这几点入手:第一,“分类授权”,根据费用类型和金额设置不同的审批权限。比如,500
元以下的打车费、办公用品费,销售主管就能审批;500-5000 元的招待费、差旅费,由销售总监审批;5000
元以上的大额费用,再提交给老板审批。这样既能避免 “小事大办” 浪费时间,又能管住大额支出的风险。
第二,“事前预算,事后复盘”。每个季度初,让销售根据自己的业绩目标和工作计划,提交费用预算,比如
“这个季度要拜访 10 个大客户,预计差旅费 8000 元,招待费 1
万元”。管理者根据业绩目标和市场情况,对预算进行审核调整,确定每个销售的费用额度。季度结束后,再把销售的费用支出和业绩成果进行对比复盘,看看
“花出去的钱有没有带来对应的回报”。
第三,“用数据说话”,不纠结于
“单笔费用多少”,而是看 “投入产出比”。20 年前我团队里有两个销售,小张一年报销了 5 万费用,业绩只有 50 万;小王一年报销了 50
万费用,业绩却有 3000 万。从单笔费用看,小王花的钱是小张的 10 倍,但从投入产出比来看,小王每花 1 块钱能带来 60
块的业绩,而小张每花 1 块钱只能带来 10 块的业绩。显然,小王是更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销售。所以在费用管理上,管理者要少问
“这钱该不该花”,多问 “这钱花出去能带来什么效果”。对于那些能 “花小钱办大事”“花大钱办大事” 的销售,不妨给他们更多的费用自主权;对于那些
“花钱不见效” 的销售,要帮他们分析原因,优化费用使用方式,而不是一味地削减费用。
对于企业老板和销售总监来说,所有的销售团队管理动作,最终都要落到 “销售业绩提升” 上。而 “销售激励制度” 和 “销售费用管理”,就像推动业绩增长的 “两个车轮”,缺一不可。激励制度让销售 “想干事”,费用管理让销售 “能干事”,两者结合,才能让销售团队真正 “干成事”。
有一家做快消品的企业,曾经面临销售团队流失率高、业绩停滞不前的问题。后来新上任的销售总监,没有搞复杂的制度改革,而是只做了两件事:一是优化激励制度,把提成比例从
2% 提高到 3%,同时设置 “月度销冠奖”,奖金 1 万元;二是简化费用管理,把 5000 元以下的费用审批权下放到销售主管,报销周期从
15 天缩短到 3 天。
没想到,这两个简单的调整,带来了惊人的效果:第一个月,团队的人均业绩就提升了 15%;第三个月,流失率从 20% 降到了 5%;半年后,公司整体销售额增长了 40%。很多销售说:“现在不仅能赚到更多钱,而且花钱不用天天跑腿签字,终于能专心搞业务了。”
这就是
“激励 + 费用” 双管齐下的威力。销售不是机器,不能靠 “拧螺丝” 的方式去管理。他们更像战士,上战场前,既要知道
“打赢了有什么奖赏”,也要确保 “武器弹药充足”。要是奖赏不到位,战士们没有冲锋的动力;要是武器弹药跟不上,就算想冲锋,也有心无力。
说到底,优秀的企业销售管理策略,从来不是
“把人管死”,而是 “把人激活”。管理者要明白,考勤、流程、报告这些东西,只能起到 “基础约束”
的作用,无法真正驱动销售创造业绩。真正能激活销售的,永远是 “钱”—— 让他们通过努力能赚到满意的收入,让他们在谈业务时不用为 “钱”
的事情分心。
作为销售总监管理技巧的核心,就是要学会
“抓大放小”:把精力放在搭建合理的激励制度和顺畅的费用管理体系上,至于打卡、报告这些细节,只要不影响核心工作,完全可以适当放宽。比如,不用要求销售每天打卡,但可以让他们通过定位软件同步拜访客户的位置;不用要求销售写
3000 字的日报,但可以让他们用 5 分钟填写 “今日拜访客户、进展、明日计划” 的简版报表。
对于企业老板来说,更要转变观念:不要把销售费用当成 “成本”,而要把它当成 “投资”;不要把激励奖金当成 “支出”,而要把它当成 “催化剂”。钱花对了,激励到位了,销售团队就能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业绩,这些投入最终都会变成实实在在的利润。
20 年的销售管理经验告诉我,带好销售团队真的不难:不用搞复杂的管理模型,不用学高深的管理技巧,只要抓住 “钱” 这个核心,做好销售激励制度和销售费用管理,让销售 “赚钱有奔头,花钱不憋屈”,他们自然会拼尽全力去冲业绩。毕竟,对销售来说,最好的管理不是 “管”,而是 “给他们一个值得拼命的理由”;对企业来说,最好的销售管理,就是让 “钱” 成为业绩增长的催化剂,而不是阻碍发展的绊脚石。
这篇文章围绕销售管理核心,结合实际案例和实用策略展开,希望能给销售总监和企业老板带来帮助。若你觉得某些观点需要深化,或想补充特定行业的销售管理案例,欢迎随时告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