销冠的 “失效” 与企业的 “算计”:一场无法回避的利益博弈 浏览:19 发表时间:2025-09-11

销冠难逃离职宿命?企业与个人利益的博弈

image

在企业销售体系中,“销冠” 向来是众人瞩目的焦点,他们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,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业绩,一度被视为 “摇钱树”。然而,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却普遍存在:最早离开企业的,往往不是业绩平平的普通销售,而是曾经风光无限的销冠。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,销冠是赚够了钱想自主创业,可真相远比这复杂。这背后,藏着企业与销冠之间一场关于利益的深度博弈,也暴露了企业销售管理中的诸多问题。对于销售总监和企业老板而言,读懂销冠离职的底层逻辑,才能避免核心人才流失,让销售团队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。

销冠离职原因:从 “核心资产” 到 “成本负担” 的转变

要解开销冠离职的谜团,首先要看清其在企业中的角色变化轨迹。大多数销冠的崛起,都始于一次 “关键突破”—— 成功开拓几个重量级大客户。这些大客户一旦达成合作,往往能为企业带来稳定且可观的订单,销冠也因此凭借高额提成,长期占据业绩榜首。


此时的销冠,是企业眼中的 “核心资产”。销售总监会将其作为团队标杆,老板也会给予各种资源倾斜,只为让销冠能稳住大客户,持续为企业创收。可问题恰恰出在 “稳定” 上:当维护几个老客户就能轻松拿下销冠头衔、拿到满满当当的提成时,销冠自然失去了开拓新客户的动力。毕竟,开拓新客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、精力,还要承担被拒绝、合作失败的风险,远不如维护老客户 “性价比高”。


但企业的诉求与销冠截然不同。企业追求的是持续增长,不仅需要老客户带来的稳定业绩,更需要源源不断的新客户来扩大市场份额、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。当销冠长期停滞在 “维护老客户” 的舒适区时,企业与销冠的目标就开始出现偏差。


随着时间推移,更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:那些被销冠开拓的大客户,经过长期合作,早已对企业的产品、服务建立起信任,维护工作的难度大幅降低。可企业给销冠的提成,却并未因维护成本下降而减少。在企业看来,此时的销冠,创造的 “额外价值” 越来越低 —— 毕竟换一个人,似乎也能完成老客户的维护工作,但人力成本却能大幅降低。


于是,企业的 “算计” 开始了:收回销冠手中的大客户资源,交由薪资更低的普通销售维护。这一转变,直接让销冠从 “核心资产” 沦为 “成本负担”。失去核心客户的销冠,业绩一落千丈,在团队中逐渐被边缘化,最终只能选择离开。这便是多数销冠离职的真相:不是他们能力衰退,也不是赚够了钱想离开,而是企业与个人的利益诉求,在某个节点彻底走向了对立面。

企业与销售利益冲突:目标错位下的必然矛盾

销冠的离职,本质上是企业与销售之间利益冲突的集中爆发。这种冲突的根源,在于双方的核心目标从一开始就存在天然的 “错位”,只是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,矛盾被不同程度地掩盖或激化。


对于销售而言,核心目标是 “短期收益最大化”。无论是销冠还是普通销售,收入都与业绩直接挂钩,而业绩的核心是 “订单量” 和 “客单价”。开拓一个大客户,能在短期内带来高额提成,且后续维护工作相对轻松,这完全符合销售 “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回报” 的诉求。因此,当销冠掌握稳定的大客户资源后,主动放弃开拓新客户,其实是基于自身利益的 “理性选择”。


但企业的目标是 “长期发展最大化”。企业需要考虑市场份额的扩张、抗风险能力的提升、利润空间的稳定等长期问题。如果过度依赖几个大客户,一旦客户因自身经营问题减少订单,或被竞争对手抢走,企业就可能面临业绩断崖式下跌的风险。同时,企业的运营成本(包括销售提成)需要与收益相匹配,当销冠的 “投入产出比” 下降时,企业必然会寻求更划算的管理方式。


这种目标错位,在业务初期往往被 “共赢” 的表象掩盖。企业需要销冠开拓大客户打开市场,销冠需要企业的平台获得资源,双方一拍即合。可当市场进入稳定期,大客户维护难度降低后,矛盾便会集中爆发:销售想保住 “高提成 + 低投入” 的舒适状态,企业却想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、推动增长。


更关键的是,双方在 “客户资源归属” 上的认知差异,进一步加剧了利益冲突。销冠认为,大客户是自己凭借能力和资源开拓的,理应归自己维护并享受相应提成;但在企业看来,客户合作的基础是企业的品牌、产品和服务,销售只是 “桥梁”,客户资源最终应归属企业。这种认知上的分歧,让企业收回客户资源的行为,在销冠眼中变成了 “剥夺”,进而心生不满,最终选择离职。


对于销售总监和企业老板而言,忽视这种利益冲突的存在,或简单地将销冠离职归咎于 “贪心”“不思进取”,只会导致核心人才不断流失。只有正视双方的目标差异,建立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的机制,才能化解冲突,实现企业与销售的共赢。

老客户维护与销售管理: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键

老客户是企业业绩的 “压舱石”,而销售是维护老客户的核心力量。但在销冠离职的案例中,老客户维护却成了引发矛盾的 “导火索”,这暴露出企业在 “老客户维护与销售管理” 上的严重漏洞 —— 既没有建立合理的维护机制,也没有平衡好销售激励的效率与公平。


很多企业在老客户维护上,采取的是 “谁开拓、谁维护” 的粗放模式。这种模式在业务初期确实有效,能激励销售用心开拓客户,因为他们知道后续收益有保障。但随着客户合作时间变长,维护难度降低,问题就会显现:一方面,销冠长期占据优质老客户资源,躺着赚提成,失去开拓新客户的动力;另一方面,普通销售只能被迫去啃 “硬骨头” 开拓新客户,却很难获得优质资源,导致团队积极性受挫,人才流失严重。


更不合理的是,多数企业的老客户维护提成,与开拓初期的提成标准几乎一致。要知道,开拓一个新客户,销售需要做市场调研、多次拜访、解决客户疑虑、谈判合作细节等大量工作;而维护一个成熟的老客户,可能只是定期跟进、处理简单的售后问题。两者的工作量和难度天差地别,却享受相同的提成,这显然违背了 “多劳多得” 的公平原则。


对于销售总监来说,优化老客户维护的销售管理机制,是解决问题的核心。首先,要建立 “动态维护机制”,根据客户合作年限、订单稳定性、维护难度等因素,对老客户进行分级。对于合作超过 3 年、订单稳定、维护难度低的 “成熟客户”,可以逐步将维护工作交接给专门的客户服务团队,或经验较少的销售,让销冠腾出手去开拓新客户。


其次,要设计 “阶梯式提成体系”。对于新开拓的客户,给予较高的 “开拓提成”;客户合作 1-2 年内,给予正常的 “维护提成”;合作超过 2 年,随着维护难度降低,逐步降低维护提成比例,同时为销冠设置 “新客户开拓奖励”—— 如果销冠能持续开拓新的大客户,不仅能获得新客户的高额提成,还能拿到额外的团队激励奖金。这样既保障了销冠的合理收益,又能倒逼其保持开拓动力。


此外,还要明确 “客户资源归属规则”,并在销售入职时就明确告知:客户资源最终归属企业,销售拥有的是 “维护权” 而非 “所有权”。当销售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维护客户(如长期不开拓新客户、业绩下滑等),企业有权调整客户分配。通过清晰的规则,减少后续的利益纠纷,让销售对自身的权责有明确认知。

销售提成机制优化:让激励回归 “价值创造” 本质

销冠从 “香饽饽” 沦为 “负担”,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销售提成机制的 “僵化”—— 未能根据销售创造的 “实际价值” 动态调整,导致激励与价值脱节。因此,优化销售提成机制,让激励回归 “价值创造” 本质,是留住销冠、激发销售团队活力的关键。


当前,多数企业采用的是 “固定比例提成制”:无论客户是新是老、维护难度是高是低,均按照销售额的固定比例给销售提成。这种机制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,但缺点也很明显:无法区分销售在不同阶段创造的价值差异,容易导致 “躺赚提成” 的现象,也无法激励销冠持续开拓新客户。


要解决这个问题,企业需要建立 “基于价值的差异化提成机制”,核心是根据销售创造的 “价值类型” 和 “价值大小”,设置不同的提成标准。具体可以分为三个维度:


第一,按客户类型差异化提成。将客户分为 “新客户”“成长型老客户”“成熟型老客户” 三类。对于 “新客户”(合作未满 1 年),给予最高比例的提成(如销售额的 10%-15%),激励销售主动开拓新市场;对于 “成长型老客户”(合作 1-3 年,订单量持续增长),给予中等比例提成(如 8%-10%),鼓励销售深挖客户需求,提升订单量;对于 “成熟型老客户”(合作超过 3 年,订单量稳定),给予较低比例提成(如 3%-5%),同时将节省下来的提成成本,投入到新客户开拓奖励中。


第二,引入 “价值贡献加分项”。除了基础提成,为销售设置额外的 “价值贡献奖励”。比如,销冠如果能帮助团队培训新人、分享开拓客户的经验,可获得团队业绩 1%-2% 的额外奖励;如果能推动老客户升级合作(如从单一产品采购变为全品类采购),可获得升级部分销售额 5%-8% 的奖金;如果能开拓高潜力的 “战略客户”(如行业头部企业、能带动其他客户合作的标杆客户),可一次性获得高额奖金,且后续 3 年能享受该客户销售额 2% 的 “长期贡献奖”。


第三,设置 “末位调整机制”。为避免销冠长期依赖老客户 “躺平”,可以设定 “业绩贡献底线”:如果销冠连续 6 个月没有新客户开拓记录,且老客户维护带来的业绩占比超过 80%,则自动触发提成调整 —— 成熟型老客户的提成比例再降低 20%,直到其开拓新客户后恢复。这一机制并非 “惩罚”,而是通过合理的压力,倒逼销冠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开拓动力。

CRM_LJ.PNG

联系我们 /Contact us